快乐家园
在这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阶段,人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钱上。20年前我去美国时,他们的状况与现在的中国类似,也是拼命赚钱,以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。但等到了某个顶点,回头一看时,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,钱并没有带来一切。于是,人们开始回归,寻找真正的快乐家园。
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找到这个家园呢?
生长在偏僻地方的人向往城市,觉得在这里生活是天大的快乐,而城里人喜欢藏地,认为那才是一片乐土。说起来都是快乐,但哪里更快乐呢?可能这跟经历有关。
没经历过的,比如久居北京的人,他对郊外的寂静生活满怀憧憬,一旦抛下城里的嘈杂来到高原,便仿佛进入了天堂,奔跑、呼喊,充满喜悦。而在寂静地方长大的人,又感觉生活太平淡,他们喜欢城市,“北京人多、车多、楼多,能在那里过一辈子,肯定胜过天人。”当然,这在北京人看来可能是相反的,“北京有什么好,人杂、车堵、房价又高,空气不好、压力这么大……”早就感到厌倦了。
可见,人们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。
我想你们也一样,没上大学之前,可能觉得到这里读书是多么荣耀、快乐,可是来了以后,两三天还可以,但日子一久,严格的管理和竞争的压力就把快乐冲淡了。对于将来,可能你们会想象各种美好,然而经验又告诉我们:人的一生苦和乐是交替的,不是只有乐。佛教甚至说:人生是苦。
佛教并非不承认快乐。唱歌跳舞,这在当下是一种快乐,但快乐会逝去的,变成痛苦,这才是佛教要提醒的无常之苦。
了解无常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。当你透过无常,看清世人所追求的快乐是那么短暂,甚至在享乐的同时还会造下罪业,导致将来的痛苦,你就会信赖佛陀所教导的真理,从而投入善的事业,追求永恒的、生生世世的快乐。
这种对于真理的认识和信仰一旦形成,将会带给我们随时可以回归的宁静,这才是快乐家园——在心里。
不要太依赖外在
想进入这个家园,就需要引导。现在有些老师是有信仰的,他以研究和开放的心态,帮助学生们打开了许多窗口,让他们了解世间和出世间、今世和来世的道理。
这是一种广闻博学。过去因为教育、环境等原因,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欠缺,但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融合,人们思想开放了,对心灵问题有兴趣,因而在很多学校和知识分子群体中,大家都开始研究起藏传佛教。
我希望你们也研究一下,尤其是它的窍诀,窍诀是最有力量的,可以直接撬动你的心,让你对人生豁然有悟。而多年的研究和修行也让我相信,它对今天的人们最为适合,因为它简单、深刻而且实用。这不就是自己需要的吗?
所以,不论是谁,只要去了解、学习和使用,你的人生必定会发生巨大转变,得到最真实的利益。
人生是坎坷不平的,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痛苦、违缘和挫折,有时候根本面对不了。尤其是年轻人,独生子女,从小像公主和王子一样被宠爱着,长大了一面对社会,不管在感情上还是工作上,很多时候经不起挫折、受不得批评,这是你们的脆弱之处。
但不管怎样,社会越复杂,人越痛苦、越脆弱,就越需要这种窍诀,因为这才是调治心灵的真正妙药。
你们的文凭都不错,某某大学毕业,研究生、博士生、博士后,看了让人眼前一亮,可是一到社会上,有很多事情不会做。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,你并没有和文凭相当的知识,也没有从长期的教育中培养出一种过硬的人品和能力。所以,在这些方面,现在就需要多训练。
其实对你们而言,生存本身就是一项很大的挑战,你的肩上有很多重担,要赡养父母,要抚养孩子……在今天这种环境里,如果你不懂得忍耐和宽容,不说别的,就是在家庭生活里,是快乐多还是痛苦多,都是不好说的。
你们的电脑水平也不错。过去好多知识分子是不会用电脑的,现在都会,而且把知识都存到笔记本上。这当然有好处,但也有坏处,如果只存在电脑里,没存到心里,一旦离了电脑,怎么办?以前的人用手写信、用脑记事,心里有东西,现在你把课程都交给电脑,心里却没东西了。
所以,不要太依赖外在。我们在看到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要看到它的弊端,并思考:一旦离开这些东西,怎样面对生活?换言之,当真正要面对内心问题,而这些又都用不上的时候,怎么办?
利他,要有心
今天讲的是“佛教的经济观”,就一个人的生活来看,以中道的方式,不特别奢侈,也不特别落魄,过中等日子,算是比较符合这种理念。当然,在此基础上,也不要忘记利他,而且在利他的时候,要有心。
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遇到一个乞丐,他从口袋里掏钱,结果没带,于是失望地握着乞丐的手说:“对不起,我忘了带钱。”乞丐很感动:“不,我宁愿接受您的握手。”让乞丐感动的是他的好心,一贯被人歧视,有句安慰话,已心满意足。
在一本书里,有这样一个笑话:又到学雷锋的时候了,有个老人想过马路,但被那些做好事的人从这边搀到那边,又从那边搀到这边,走了好几回,一直回不了家。无奈之下,老人只好装着倒在地上,结果没人敢扶。终于回家了。
这个笑话很有趣,也很深刻,它温情地提示大家:其实我们考虑的还是自己,做好人好事也是表面形象太多。
什么时候,如果能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,像对待家人一样,就有了真正的利他心,由此可以发展出佛教的菩提心。什么是菩提心?我们小时候常说“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”,西方有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,这种精神与菩提心有些类似,不过菩提心还要宽广,境界也高得多。
如果上上下下的人都为自我发展而活,整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?所以,尽量弱化自我、扩大利他的心态很重要。如果是发自内心地想做好事,那么每天做一件,甚至一个月或者一年中做一件,也都是真正的好事。
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
且不说做不做好事,你们在赚钱的时候,如果能做到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就非常好了。佛教不反对财富,你以合理手段赚多少钱,佛教都认可,因为这是你的福报。
但是,你有没有这个福报?
前世行善积德的人,今生的财富不勤而至,好像也没怎么努力,钱就滚滚而来。相反,如果前世没有做过任何善事,那今生再怎么努力、勤奋,也很困难。
前世后世是存在的,你们不相信,只是受了环境和教育影响,没有真正的理由。其实不说佛教,对这件事,科学也已经通过很多案例论证过了,很多科学家都相信。
相信前世后世,会让你看清一个问题:今生是乐是苦、是富是贫,都是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导致的;而今生是修福还是造恶,又会决定来世的穷通荣辱。在这么明明白白的因果面前,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够取财有道。
苏格拉底临终时对弟子说,“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,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。”有人分析,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人生,他在精神上富裕,但一辈子很穷,连只鸡都还不上。可能这也说明安贫才能乐道,财富多了,就没时间追求学问,而生活一般,反而对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。
所以,从某种意义上看,拥有太多财富对我们不见得是个好事。许多人喜欢听“恭喜发财”,但发了财,障碍了人格发展或是真正的前途,就不值了。
最好能随缘。我经常强调这一点,如果有福报有因缘,你稍加努力,任何事都是水到渠成,而如果没福报没因缘,再怎么强求也是得不到的。所以,生活上满足于温饱就可以了,其他精力,还是要多积累些精神财富。当你有了精神财富,是贫是富,都没关系了,内心的幸福无法言喻。
我认识一个藏族人,他非常快乐,因为他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,其他全都随缘。如果你们也能多多少少做到一些,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美好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桃源居士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angyiyin.com/58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