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朋友圈,不要随喜杀业

 

在朋友圈,不要随喜杀业

春节朋友们要特别注意,在朋友圈,或者抖音,或其他平台,见人杀生,都要注意,不要随喜杀业,轻轻点赞,福气折损,后患无穷---------

 

现在正值春节,我们中国人喜欢团圆。在春节的时候, 都需要时刻保护自己的福报。特别的提示大家,注意一件事情:

不要随喜杀业。

人在世间,每日的福报,都有加减乘除。在春节的时候,万家团圆的时间,尤其朋友们会互相问候,点赞朋友圈。特别提示大家,今年不要随意的发吃肉的喝酒的朋友圈。为什么呢?因为大家身边都很多好朋友,很容易朋友也会来点赞,问候。在这个时间,注意不要发出吃肉,喝酒的朋友圈,令朋友点赞。因为随喜杀业,是非常容易折损命中阴德的事情。比如一些人在残杀动物,而我们去拍手叫好。这种事情,实质比亲手去杀,更为严重。

 

杀生本身有两种恶报,一种是多病,二种是短命。无论是人,还是动物,也都一样爱惜自己的生命。所以在此过年春节之季,告诉朋友们,不要发出带肉,带酒的图片,避免更多朋友点赞,而一起折损自身和朋友们的福报,随喜一件事情,如果是随喜恶行,这是会有反噬力的。在未来带给自己的,也许是因此恶业承受伤心痛苦之报

《诸法集要经》中讲:“若见造非法,生劣心随喜,由彼无智故,受苦复过是”,这一句的意思,是见到别人造了非法的罪业,对此产生恶劣的随喜心,由于愚昧无知的缘故,自己所受的果报远远超过他。依这个教证来看,随喜他人恶行的过失比亲自去造的人,过失更大。

所以,对于杀业这种事情,我们千万不能去随喜。

至于随喜杀生的果报

佛经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在很久以前的印度,有个婆罗门阶层的富翁,家财万贯。他的膝下只有一子,年方二十,刚刚娶妻未满七日。非常恩爱,有一天,小夫妻俩到自家的后花园中赏花,丈夫见妻子对一棵树上的一束花喜爱至极,于是,爱妻心切的他攀上高枝欲为她摘花。不料,树枝却忽然折断了,那位男子掉到地上摔死了。

这突如其来的打击,犹如晴天霹雳,全家人抱着男子的尸体悲痛欲绝。男子的父母、新婚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,就连前来探视的亲朋好友也不禁热泪盈眶。等把男子厚葬后,全家人依然沉溺在悲痛中,怨恨老天爷不长眼睛,让这样的不幸降临到他们家中。

后来,佛陀知道了这件事,他非常怜悯这一家人。于是,决定前去慰问。

“听我的劝告,万事万物皆为无常,有生就有死,祸与福是相连的。现在,这个孩子死了,却有三处众生在为他哭泣。想必,你还不知道他究竟是谁的儿子,也不知道谁又是他的双亲吧?”佛陀语重心长地对富翁说道。

听佛陀这么一说,富翁马上就明白了佛陀意有所指,于是,停止了哭声,祈求智慧的佛陀为他开示。

“很久以前,曾经有一个孩童手拿弓箭,来到一棵大树下,仰头搭起弓箭准备射一只毫无防备的鸟。当时,旁边还有三个玩伴鼓励他说:‘你若真的能射中,才算真英雄!’于是,这孩童就很得意地举拉开了弓箭。果然,一下就把树上的鸟射死了。旁边的三个小玩伴看后,都不禁为他欢呼鼓掌!”佛陀讲道。

而此后她们四个人经历无数劫的生死流转,共同为他们的杀鸟罪业而受报。三个见杀随喜的人,一位因为过去修福,现在天上享福,一个投身海中成为龙王,另外一位是你,这个射箭少年,先投身天上,是天人的儿子,命终投生人道,成为你的儿子,如今从树上摔死,立刻成为龙王的儿子,刚出生就被大鹏吃掉。此时此刻,天上,人间,海中有三位父亲,都在为儿子的死而痛苦,这个儿子,旧是用箭射杀麻雀的少年,因为造成杀业,他世世短命。而在一旁随喜杀业的三人,则共尝失去儿子的苦果。

听过佛陀的开示后,富翁明白了,原来今生的痛苦,全是前世的业报。可见别人杀生,对他随喜的话,杀生者需要用生命偿还,而随喜者则要为他饱受痛苦,业力阵的不可思议。所以在此提示大家,在春节的时候,以及任何时间,都要好好的保持,不要去折损自己的福分,以后只要看到别人造恶,或者杀生,或者做破戒的事情,千万不可随喜赞叹去点赞,否则自身在未来,也难逃苦果。

而我们,看到他人力行善业,种姓高贵,相貌端严,财富丰富,广闻博学,顺缘齐全,要诚心诚意修欢喜之心,并在心里可以如此象:这样的人拥有这样的福报,我也十分高兴,希望他善愿速成,希望对方具有比这个更胜一筹的福报,那该多好。在内心发自内心观修。见到他人快乐,自己也快乐,见到他人痛苦,也会内心深心感知,希望帮助。人应永远善心,依止善知识,才能够真正的令自己保持修行的进步。

 

 

唐艺尹老师手相,面相,风水堪舆,取名择吉,四柱命理批算,流年运势,事业财运方向,紫薇斗数命理测算:18664641085    13875680933

愿以此功德,全部回向给累生累世所伤害过的一切众生。愿它们能够得到阿弥陀佛,观世音菩萨慈悲加持,往生极乐世界而无障碍。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桃源居士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angyiyin.com/7254.html